新構造運動對砂金礦的成礦富集作用
發(fā)布日期:2017-05-26
1、第三紀以來,山區(qū)的抬升,平原區(qū)的下降,基本上的是繼承了中生代以來的構造格局。山區(qū)普遍發(fā)育著多級夷平面和階地,這些地貌單元的出現(xiàn),是新構造運動多期性的反映。新構造運動的強度,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各區(qū)的抬升或下降幅度不一,因而沉積物的厚度和砂金的富集程度也各有不同。
(1)以下降運動為主的地區(qū),含金地質體多被埋葬,因而不利于其風化侵蝕作用的持續(xù)進行,砂金礦業(yè)就得不到豐富的補給來源。所形成的堆積物厚度較大,砂金也不易集中富集于堆積物下部的砂礫石層或含砂礫碎石層中。
(2)上升幅度大且速度快的地區(qū),含金地質體常來不及徹底風化,多形成含金礫石或巨礫石隨其它侵蝕產(chǎn)物一起進入溝谷。更主要的是該區(qū)河流以挖深侵蝕作用為主,側向侵蝕作用微弱或不存在,因此谷底狹窄,溝谷平直,河谷的縱向坡度也較大。這對砂金的停積和進一步富集是極為不利的。在一些中一高山區(qū)多見這樣的溝谷,谷底狹窄而谷底基巖常常裸露于地表。
(3)新構造運動趨于穩(wěn)定的地區(qū),亦不利于大型砂金礦床的形成。如內蒙古的金盆、武川一帶,雖然砂金礦 的物質來源比較豐富,但由于該地區(qū)的升降幅度不大或趨于穩(wěn)定(階地不明顯,河床與河漫灘的界限不清楚),因此含金地質體受不到持續(xù)的風化侵蝕作用。在溝谷中由于水動力條件差,砂金也得不到充分的富集,所以在該區(qū)一般只形成一些中一小型砂金礦床。
(4)新構造運動具有間歇性、繼承性和不均衡性,并以緩慢的升降運動為主,且以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為其特點的地區(qū),有利于砂金的進一步富集。如黑龍江流域的新構造運動就具備了這個特點,因此形成了大、中、小型砂金礦床140多處,其中大型砂金金礦床就有5處。
2、沉積環(huán)境(地貌環(huán)境)對砂金礦的形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盡管其它成礦因素再好,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沉積環(huán)境,也不能形成礦金礦床,或至少不利于大、中型砂金礦床的形成。在其它條件等同的前提下,如果谷底較寬(箱形谷、“U”型谷),河谷縱向坡度適宜(5-7%),襄狀河段、串珠狀河段、崴子地形、喇叭地形、迎門山、關門山等河谷地貌發(fā)育的部位,皆有利于砂金的停積和進一步富集。
3、谷底基巖的性質,對砂金的進一步富集也是有影響的。當流向橫切河谷基巖的片理、層理、節(jié)理、裂隙對砂金起著阻留作業(yè)。因而有利于砂金的富集。在黑龍江省黑河的五道溝二支溝中,就可以清楚見到砂金賦存于板巖的板理縫中。
4、砂金礦的礦質來源是否充足以及金粒的大小和形狀都可直接影響著砂金礦的形成和進一步富集。
5、含金溶液在溝谷中的沉淀,集中于含金堆積物(砂礫石層)形成之后,因為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中,含金溶液才有可能沿著含金堆積物的孔隙緩緩流動,而把所攜帶的金慢慢地沉積下來。在搬運、分選、淘汰階段,金即使汞溶液中沉淀下來,也不能為砂金礦所直接利用,因為金粒細小而被流水繼續(xù)搬運。這里還應提到的是:含金溶液在溝谷中的沉淀,不僅僅只沉淀于砂礫石層中,也可以沉淀于細屑部分(粘土、粘土質砂、砂質粘土)之中。在江西莊灣砂金礦體的上部粘土層中就含金(3線CK319孔,深為2.5m處,含金1.477g/m3;3線CK302孔,深為1m處,含金1.2g/m3;3線CK331孔,深為1.5m處,含金0.8788g/m3)。因此,應引起對粘土層含金性的注意。
永晨跟您講述了砂金礦的成礦富集作用的情況,請點擊:砂金提取設備,了解更多內容。